ARTICLES/文库
学什么都要趁早,童子功坚持下来受益终生
2019-06-14 • 19164作者:wendy 博士
- 英国杜伦大学教育博士,深研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儿童英语启蒙与学习的机制与方法
- 曾在3家著名美股上市教育机构担任学术及产品负责人
- 上百场线上,线下家庭教育主讲师,得到精品课《如何培养孩子的英语潜力》课程主理人,《父母世界》杂志撰稿人。
儿时的我是个“体育困难户”,曾经因为体育成绩不够,而不能评“三好生”。34岁之前,我从来没有跑过800米以上的任何距离。
2013年年底到2014年年底之间,32岁的我饱受新陈代谢率下降、工作压力大的折磨,体重狂长10斤,用20多岁时不吃晚饭3个月就瘦回来的招数再也不起作用。万般无奈之下,身为“体育困难户”的我开始了健身锻炼的历程。
经过10个月的家用迷你椭圆机的训练之后,我在2015年10月进入健身房每周锻炼。如今,10斤甩掉了8斤,还长了一点肌肉,看着比6年前发胖之前还苗条匀称了。曾经15岁跑800米都呼哧带喘的我,35岁的时候已经可以29分半完成5000米、62分钟跑完10000米。虽然算不得什么好成绩,但是在普通人里还不错,也足够我自得其乐地开心。
瘦下来自然身轻如燕,还能经常得到别人夸赞。但是我有两个朋友,一男一女,身材看起来比我强太多了,肌肉贴合在骨骼上的走向流畅自然,充分显现出了造物主无限的美学造诣。深聊下来发现,女生儿时就活泼好动,一进入小学就是田径队队员,比我还大上几岁,纤细苗条却不显骨感,脂肪与肌肉的配比堪称完美。男生也是一样,5岁开始学习游泳,小学也是田径队队员,后来还曾学过柔道、泰拳和击剑,健硕魁梧却没有过分肌肉感。两人即使多年没有专门训练,肌肉线条依然存在,后来重新开始健身、运动,恢复起来相当之快。
看着他们,我才知道,小的时候有运动的底子和长大后再练,其实不一样。当然,还是那句话,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10年前,其次是现在。什么时候开始都比不开始要强,但是早开始练的童子功,占尽先机;还能坚持下来,基本就是打败99%竞争对手的水平。
仔细想想,我自己的人生经历,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运动虽然一直不是我的强项,读书和写字总还是可以的。阅读一事始于上学前,妈妈一直会给我读故事书,上了小学之后妈妈也越发忙碌起来,于是买了大量磁带,通过小小卡带随身听,听了不知道多少的“孙敬修爷爷讲故事”。
真正的自主阅读,从8岁开始,那些名著故事简写本、图文并茂的科普读物、厚厚的大部头小说,陪我度过了无数挑灯夜读的美好时光。进入大学之后,更是逮着什么读什么的如饥似渴,研究生之后又读了大量的专业著作、非虚构类的哲学科学社会文化历史等等,从北京到武汉,从武汉到英伦小岛,又从英伦小岛回到北京。
穿越着时空,就在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中,30年弹指一挥间。时至今日,37岁的我回想自己的工作经历,伙伴们谬赞,对我的评价往往包含着庞大而深邃的知识储备、敏锐而细致的管理实践,以及清晰而缜密的逻辑思维。而拥有这一切,全拜30年持续不断的阅读所赐。
不仅如此,毕业之后开始新的人生历程,面对纷繁芜杂的成人社会,必然会在这样那样的时刻,看到人性的贪婪、虚伪、自私还有丑恶;在强度高、竞争激烈又变化莫测的工作中,总会遭遇挫折、困难、磨炼和打击,回到家中依然有着一地鸡毛的琐碎平凡,时有时无的迷茫、彷徨、纠结和郁闷在所难免。有的人无法与这些负面状态对抗,甚至无法与之和平共处,难免陷入负面情绪的深渊无法自拔。
阅读并不能改变这些事情的发生,却能够在这些发生之后,给人带来润物细无声一般的心灵慰藉,让人得以在“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之中依然深爱世界、深爱生活。
就这样走走停停
写字也是一样。平时工作中总有签字的时候,经常被伙伴们称赞一句“Wendy老师的字写得好漂亮”。想当年从上小学1年级开始练足5年硬笔书法,却没想到在30年后成了时下难得的读书人的象征。心情爽朗或者烦闷,也会拿起笔来手写日记、记录当下所思所想,听着手中水笔摩擦纸张的沙沙作响,看着笔触划过纸张的流畅伸展。
事实上,小的时候也不是没有放弃过其它“兴趣班”和“培训班”。艺术类的,似乎始终不是我的强项,无论是绘画还是爸妈斥重金购买的电子琴,都没有坚持。然而,阅读这个习惯确是从小培养起来,让我受益、受惠至今。书法和英语两项,也都开始得很早。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妈妈就让我跟着电视中的一个老太太的节目学英语,小学时代就请过老师一直学着。虽然没有现在的孩子条件这么好,但是在那个时代,绝对已经是最好的资源。
然而,作为童子功开始的那些事,阅读、写字(包含书法和写作)还有英语,坚持下来的不过三两样,足以让人受益匪浅。得益于长期广泛而大量的阅读,我获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阅读速度和学习能力,一年看50-100本书并不会成为负担反倒是巨大的乐趣和享受。信息的获取速度、处理和整合的能力、深入分析和逻辑思考等等,都在30年中受到了充足的刺激和训练。不仅如此,倘若可以把一件事坚持30年,所谓自律自控、所谓持之以恒,这些看起来很难培养的意志品质,都在常年的坚持和学习中成为了一种融入血液的习以为常。
为什么学什么都要趁早呢?儿时的学习,其实更多的是玩中学,妈妈讲故事、没事儿写写字,跟着电视念两句ABC,现在想想也明白爸爸妈妈必然也是花了时间和精力才能帮助和引导我坚持下来的,但是3岁5岁的时候培养,可比7岁8岁甚至12、13岁培养容易得多。
撇开脑神经科学那些专业而复杂的研究不说(我们单开文章再细细论述,有兴趣的也可以翻翻前面的文章),幼儿时期尚无课业压力和负担,大把时间除了充足的户外活动和睡眠、与小朋友之间的游戏互动,其实学什么都有未来再也找不到的时间、有精力。这和上了学之后再着手相比,可谓在时间和精力分配上占尽优势。
其次,孩子小的时候自我意识没有那么强烈,同伴影响也没有那么大,父母作为教育中的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对孩子所起到的作用和影响是无与伦比的。在孩子小的时候用一些不着痕迹、循循善诱的方式引导孩子做一件事,尤其是用爸爸妈妈以身作则的方式去培养,所产生的巨大收益可能超乎想象。
教育这件事十分奇妙,你总会发现好的教育和糟糕的教育看起来很相似,似乎很多父母做的事情差异不大;就好像班里优秀的学生做的事情,似乎中等生甚至成绩不尽如人意的学生也在做。只是,为什么效果差异这么大?其实这里面的深刻哲学只有简单到平淡的2点:
- When:3岁做和8岁做,同样的事情、即使花费同样的时间和精力,效果差异巨大;
- How: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无论是上“兴趣班”和“培训班”,还是给孩子培养的某种习惯,两三样事情做透、做到底,比学一大堆东西但是没有一样坚持得下来,要好得多。
学什么都要趁早,童子功练了,需要持之以恒才能受益终生。当年阅读,一个院子里一起阅读的小伙伴有好几个,让阅读成为了终生习惯的似乎只有我一个。家里买了很多书的那个小朋友,初中念完就去念职高学导游了(没有贬义,我相信每个人都有更高的追求),没有坚持也就没有了一切,后来再也没有了联系。
当然,学什么都要趁早,并不是要让孩子3岁学8岁要学的知识,这是违反教育规律、违反人类发展规律的。但是习惯的培养、语言的启蒙,在玩儿一样的过程中形成的那些深入骨髓的东西,并不存在早学或者过度开发,坚持学下来,会让孩子受益终身。